皮蠹是鞘翅目皮蠹科昆虫的统称,以下是对皮蠹的详细介绍:
一、分类与分布
- 分类:皮蠹科是鞘翅目皮蠹总科的一科,包括6亚科34属,约700种。中国已知有8属约40种。
- 分布:皮蠹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除四川、西藏、广西、浙江外,各省(区)均有发现。
二、形态特征
- 体型:皮蠹体型小至中型,体长通常在1~12毫米之间。
- 颜色:有黑、褐、红等颜色,背面隆起,通常密被带色的毛或鳞片,并构成各种斑纹。
- 头部:头小,显著向下倾斜,下口式;复眼发达,但也有种类复眼十分退化;触角短,棒状或锤状,常藏于前胸下面的沟内。
- 翅膀:鞘翅通常盖住腹部,有的种类鞘翅上有鲜艳的鳞片。
- 足:足很短,可折贴于腹面,前足基节长形,斜位;后足基节板状或有球形,有的有沟槽可容纳腿节。
三、生活习性
- 食性:皮蠹食性极杂,主要为害生皮张、干鱼、咸肉、蚕茧、生丝、皮衣、毛织品、毛呢服装、动物性药材等,部分种类还为害谷类和豆类。幼虫十分贪食,除直接取食外,还有粉碎食物的习性。
- 繁殖:皮蠹在野外、室内均可繁殖,体卵圆或长圆形,深色,具斑点。成虫有趋光性,能飞善爬,白天多在仓外向阳处或仓库内光亮的地方活动、交配,把卵产在幼虫食物的表面或附近。
- 生命力:皮蠹生命力极强,可耐饥寒,食物缺乏时可忍饥数月,甚至达数年,不过躯体逐渐缩小,须待重新获食后再自行恢复。
四、危害与防治
五、特殊种类与用途
- 火腿皮蠹:幼虫取食乳酪、干肉(尤其是火腿和咸肉);成虫卵圆形,黑或褐色,有黄色带纹及深色斑。
- 花皮蠹:幼虫红褐色或金褐色,长约5毫米,破坏力极强,侵袭皮革、家具、地毯、毛毯和衣服。成虫卵圆形,取食花粉,一般长2.2~3.5毫米,有鲜艳的鳞片,形似瓢虫。
- 小圆花皮蠹:是博物馆的重要害虫,幼虫取食剥制的鸟兽标本和昆虫标本。但博物馆有时会用到食腐种类的幼虫,标本制作者则用它们来清除附在动物骨头上的软组织。
- 谷斑皮蠹:原产于印度次大陆,现已遍及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为害极大,是唯一取食贮粮的皮蠹。
- 黑皮蠹:别名黑鲤节虫、日本鲤节虫、毛毡黑皮蠹。分布除西藏不明外,各地均有发生,是世界性害虫。幼虫3龄前取食碎屑粉末和碎粮粒,4龄后取食整粮粒。
此外,皮蠹还被称为“尸体清洁工”,在尸体腐化过程中会发散出多种化学物质吸引皮蠹等鞘翅目昆虫,它们能帮助清理尸体骨架上的残留组织。
综上所述,皮蠹是一类重要的储藏物害虫,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威胁。通过了解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危害与防治以及特殊种类与用途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皮蠹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