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虫是昆虫纲中的中小型目,以下是关于啮虫的详细介绍:
一、分类与命名
- 分类:啮虫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啮虫目。
- 中文通称:啮虫或书虱。
- 种类数量:全世界已记录有数千种,不同来源给出的具体数字有所不同,一说近2000种,一说6200余种,且新种仍在不断被发现。
二、形态特征
- 体型:体型较小,体长通常在1~11毫米之间,多数不超过6毫米。
- 头部:头大,转动灵活,有Y形头壳缝。
- 触角:长丝状,触角节数较多,12~50节不等,有些有次生环节。
- 复眼与单眼:复眼凸出,发达;有翅型单眼3个,无翅型单眼缺如。
- 口器:咀嚼式口器,后唇基突出。
- 翅膀:翅膜质,发达,呈屋脊状覆于腹部上,脉序简单,横脉少;有些种类无翅。
- 足与跗节:胫节长,跗节2或3节。
- 腹部:腹部10节,无尾须。
- 生殖器:雌、雄外生殖器均小而不显著。
三、生活习性
- 食性:啮虫以微生物(菌类、藻类、地衣等)、谷类、花粉、死的昆虫和植物环境上的细菌膜等为食。有些种类能捕食介壳虫及蚜虫等。它们也会为害各种储粮、古书、动植物标本等,喜食淀粉和胶质的储藏物品,如书籍、纸张等。
- 生活环境:啮虫多生活在潮湿阴暗或苔藓、地衣丛生的地方,如树皮、篱笆、石块、植物枯叶间、鸟巢以及仓库等处。也有少数种类生活在室内或动物巢穴中。
- 群居与独居:有些种类群居于一个丝网上(其唇腺分泌物制作而成),也有些生活在洞穴里或各种隐蔽处,如白蚁洞和地洞里。但也有一些种类是独居生活的。
- 筑巢:啮虫具有纺丝腺,能吐丝并织成薄膜,覆盖在卵块上或作为虫体的栖息处。它们的孩子可以栖息在这层松软的薄膜里。
四、分布与危害
- 分布范围:啮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各地也均有分布。
- 危害:啮虫虽然体型小,但对储藏物品和书籍等造成的危害却不容忽视。它们会蛙蚀粮食和书籍等物品,造成经济损失。在粮堆中大量发生时,还会致使粮食发热结露。
五、防治措施
- 降低湿度:啮虫喜欢潮湿的环境,因此降低室内的湿度是防治啮虫的关键。可以通过开空调除湿、使用除湿机或风扇等方法,将室内湿度控制在50%以下。
- 保持清洁:定期进行全面的大扫除,彻底清除室内的灰尘、食物残渣等啮虫可能的食物来源。特别注意清理地板、卫生间、厨房橱柜等潮湿区域。
- 消除孳生地:全面检查室内环境,找出啮虫的孳生地,如发霉的木板、墙纸、木床板等,并进行彻底清除或替换。
- 使用杀虫剂:在啮虫数量较多且物理防治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使用专门的杀虫剂进行防治。但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喷到食物和人体上。建议将杀虫剂喷洒在啮虫出没的墙角、缝隙等地方。
综上所述,啮虫是一类体型小但危害不容小觑的昆虫。通过了解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布与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啮虫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