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史
蚊类的生态是对其进行综合防治的依据。各种蚊类的生活习性不尽相同,因此对它们的了解就显得极为重要。
首先蚊类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幼虫和蛹在水中生长发育,离水不能生存,而成蚊则在陆地生活。它是属于生活在两个不同栖地的昆虫。因此积水是蚊虫孳生的限制因素,没有积水就不会有蚊虫的发生。
蚊卵很小,长1mm左右。库蚊卵“子弹头”形,许多卵集结成筏状,浮于水面,被称为卵块。卵块由100—300个卵组成。伊蚊卵单生,呈纺锤形,多沈于水底,或粘在容器的潮湿的内壁。按蚊卵船形,两侧有浮囊各一个,浮于水面。卵在水中才能孵化,夏天卵可以在24小时内孵化,但通常需2—3天。伊蚊卵可以在干燥的环境中生存6—7个月。
幼虫称孑孓,头大,腹部细长。幼虫都生活在水中,但是它不属于真正的水生动物,它不能在水中真正的呼吸,它必须浮上水面呼吸空气,或者用呼吸管末段气门与空气相通进行呼吸。因此可以根据蚊子的这个特征,用石油或者废汽油等来杀灭蚊子的幼虫。
卵发育成熟后一般被产在适宜的水中,孵化出的幼虫(孑孓)在水环境中经过四个龄期的发育后,形成蛹,再进一步发育便羽化成成虫。
蚊子的蛹期很短,只有1—2天,蛹发育成熟后,蛹皮背部裂开,成蚊从裂缝中出来,这个过程称为羽化。蚊虫从产卵到羽化的时间因种类、温度、营养等因素而异,一般不短于7天。
2.成蚊习性
城市里特别是晚秋季节的黄昏,往往可以看到淡色库蚊或致倦库蚊成群飞舞。一般来说群舞是与交配相关联的一行为。见到成群蚊虫说明灭蚊工作尚未开展或防治效果不好。不过夏秋季节的群舞昆虫不一定是蚊虫,须要加以鉴别。
雄蚊不吸血,以花蜜、植物汁液为食;雌蚊虽然也吸花蜜、植物汁液并靠它们维持生存,但必须吸取血液后卵巢才能发育。所以蚊类不吸血就不能繁殖后代。吸血蚊类并非都只吸人血,多数刺吸动物,包括兽类、鸟类、爬虫和两栖动物的血液。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兼吸动物和人的血液,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偏嗜吸人血。
常见蚊虫种群、孳生及季节消长
1.淡色库蚊
在国内分布于北纬33度以北的各省区。孳生于污水坑、沟和容器积水、洼地积水等环境中。为家栖蚊种,夜间活动,嗜吸人血,兼吸动物的血液。是我国北部班氏丝虫病的主要媒介也是乙型脑炎的重要媒介。全夜有两个活动高峰,分别在黄昏和黎明。它们侵入室内吸完血后,多栖息在室内,消化血液,也有部分外栖的。白天主要栖息在住房、鸡舍、花房;室外栖息于土洞、地下防空洞、草丛、地坑等。在住房内它们多数在阴暗处栖息。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的有效飞行距离(不是最远距离)为100米左右。
2.致倦库蚊
国内主要分布于北纬33度以南的各省区。生活习性与淡色库蚊相似,是我国南方我国北部班氏丝虫病的主要媒介也是乙型脑炎的重要媒介之一。
它们是尖音库蚊的两个地理亚种,两者形态近似,生活习性类同,防治方法相同,只有淡色基带。当它们停息在物体表面时,身体与喙不成一直线,同停落面平行。
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主要孳生于人居附近污染的积水中。幼虫也可以在缸罐等容器受污染的积水中生长,但不能在室内干净的贮水中孳生。广东城郊有污水灌溉的西洋菜田,其中致倦库蚊幼虫密度很高,是防治的重点。市区大型水体的浅湾死角,特别是水质污染的场所,以及未整治的河道沟渠都是它们的孳生场所。城市里的污水池、臭水沟、化粪池、雨水井积水、下水道积水、浇花用的肥水缸、建筑工地坑洼积水是这两种蚊虫的重要孳生场所。
致倦库蚊在我国南方如福州、南宁、广州和海口等地全年可以繁殖;在偏北的地区如成都、杭州冬季不能繁殖。冬季虽然也能找到幼虫,但它主要以成蚊越冬,冬季成蚊处于静止状态。当气温下降时雌蚊蛰伏在住房、地窖、防空洞以及草丛等处,天气转暖时,它们仍可以飞出吸血。通常致倦库蚊每年有1到2个密度高峰,高峰出现的时间受温度和降雨的影响。在许多地方致倦库蚊的密度高峰出现在雨量高峰之后。
3.白纹伊蚊
国内该蚊子分布于辽宁以南各省,俗称花蚊子,黑色或深褐色体型较小。该蚊子主要孳生于住宅附近容器积水和树洞、竹筒等由于降水所产生的积水中。白纹伊蚊主要在白天吸血。两个活动高峰出现在早晨和黄昏。一般下午活动高峰比上午明显。雌蚊是非常活跃和凶猛的吸血者。当人们临近它们的孳生或栖息场所,很快就有雌蚊前来吸血。白纹伊蚊对人的吸血骚扰性很大,甚至影响生产作业。雌蚊在吸饱血后卵巢发育过程中可以再次吸血。白纹伊蚊多数在户外侵袭人体,但也可以侵入室内吸血。室内孳生的白纹伊蚊更多在室内刺吸人血。白纹伊蚊也刺吸狗及其它动物的血。对人攻击力最为强烈。是登革热的媒介之一。
4.埃及伊蚊
分布于热带、亚热带以及部分温带地区,国内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地有分布,孳生于住宅附近盛水的容器等水中,为家栖蚊种,白天活动,嗜吸人血,是登革热的重要媒介。
多数埃及伊蚊在室内栖息于避风的阴暗处,在厨房多停息在水缸脚、柜子背后和底部,在卧室多栖息在床底部、墙角、蚊帐以及悬挂的黑衣服、黑布伞等物体上。一般情况下埃及伊蚊的活动范围在孳生场所附近100—200米范围之内。
蚊虫与疾病的关系
蚊类不仅可以刺吸人血,而且还传播多种严重的疾病,因此蚊类一直是国内外卫生害虫防治的重要对象。经济发达的国家对此更重视,如美国除了有全国性的美国蚊虫防治协会,还有专门的州级协会促进这项工作。
蚊类传播的疾病统称蚊媒病。我国流行的蚊媒病有4类:疟疾、淋巴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和登革热出血热。前三类疾病经过长期的防治,发病率已大大下降,但仍然是我国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如果不加重视,发病率可能重新上升,因此必须注意控制。其实登革热和登革热出血热更值得重视。我国1945年登革热在汉口等地大流行,70年代和80年代在广东、海南发生流行。现在已经证明,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传播媒介,由于现在登革热还没有可用的疫苗和预防的特效药,因此预防和控制它的发生和流行就显得极为重要。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是斑氏丝虫及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可以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埃及伊蚊传播登革热,而疟疾是由按蚊(如中华按蚊)传播的。蚊虫不仅传播这4种疾病外,还传播死亡率很高的黄热病。因此蚊子是最严重的卫生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