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白蚁与蚂蚁的区别
白蚁是热带和亚热带的重要害虫。过去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很多的历史记载常将白蚁和蚂蚁混为一谈,一直到现在,蚂蚁和白蚁分不清亦时有发生。很多人只是用色泽来区别,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第二节 白蚁的生物学及习性
白蚁属于昆虫纲等翅目(Isoptera)。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五大世界性害虫之一。它们在自然界以各种含纤维的物质为食,其突出特点是危害面广,几乎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农、林、商、水利、交通、电讯、房屋建筑和国防设施等诸方面都曾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1白蚁的生物学及习性
1、白蚁的形态
白蚁具有昆虫的一般形态,即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可以自由转动,生有咀嚼式口器、眼和触角等重要器官。胸部3节,每一胸节着生一对足。有翅成虫的中后胸各生一对分节的尾须。白蚁属于多形态昆虫,可分为生殖类型(繁殖蚁)、非生殖类型(不育蚁);生殖类型分为长翅型(第一型)、短翅型(第二型)、无翅型(第三型)等品级,不同品行的体形有显著变化,即使同一品级的工蚁或兵蚁往往种类不同。非生殖类型中有工蚁、兵蚁等品级。
2、白蚁的生活史
绝大多数白蚁首先由卵开始孵化,变为幼蚁,幼蚁经过分化,变为兵蚁、工蚁和若蚁,若蚁进一步发展,变为补充型蚁王蚁后和长翅繁殖蚁,长翅繁殖蚁经过分飞脱翅,变为原始蚁王、蚁后。
3、白蚁的生态
白蚁种属很多,但终归是一类昆虫,有它们共同的生态特点。对于我们来说掌握和了解白蚁的生活习性,是有效地防治白蚁的必要手段。从常见的几种白蚁来说,一般有以下几点:
1)营群体生活
营群体生活是白蚁生物学的一大特点,一般来说脱离群体的个体是不能单独生存的,对白蚁来说一个巢群就是一个统一体,在统一体内有品级之间明确的“社会分工”,互相合作、互相依存、维持和发展群体。各品级间的依存关系与巢群的存在、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特点来防制白蚁。
2)活动隐蔽
由于白蚁生理上的缺陷,大多数白蚁无眼,体壁柔软,害怕阳光,喜欢活动在阴暗的地方,隐蔽在补害物内部进行危害。即使不得不与外界接触时,如分飞、取食、汲水,也必须先修筑蚁道,隐蔽在蚁道内活动,或利用晚间进行短时间的露天活动。白蚁的隐蔽活动,给防治工作增加很多困难,往往造成很大损失才有所发觉。。
3)喜爱清洁
白蚁对蚁巢、蚁道和身体都随时保持清洁,巢体和蚁道上从未发现杂物,尤其是家白蚁的蚁道,总是光滑如洗。如遇到不洁的东西或白蚁的尸体,都会及时清除掉。白蚁的排泄物都堆积于巢体外层,构成巢体的防护层。白蚁还经常相互舐洗身体,清除身上的脏物。
我们可以根据白蚁巢外露的排泄物,来判断白蚁的巢穴。
4)信息敏感
白蚁对阳光、温度、湿度和外敌具有高度的敏感。当蚁路或巢居受到破坏、通风露光时,即有大量兵蚁出来警卫,工蚁频繁衔泥修复;有的种属如散白蚁则会立即惊逃。土栖白蚁和家白蚁的地下蚁道受到严重破坏时能迅速堵塞信道或封闭路口。进行这些工作时,是依靠兵蚁撞击上颚,工、兵蚁抖动身躯,发出音响,传递信息动员群体的。长翅繁殖蚁选择分飞的时间,总是在温湿度有急剧变化的时刻。飞出后有较强的趋光性,使我们能利用其分飞时刻扑灭和诱杀繁殖蚁,并根据分飞孔的分布情况判断蚁巢位置。
5)分群繁殖
白蚁群体发展到一定程度,巢内产生繁殖蚁,长翅繁殖蚁羽化成熟,在适宜的外界条件影响下,从分飞孔飞出,发展新巢群。
第三节 我国常见白蚁简介
(1) 台湾乳白蚁(C. formosanus shiraki)
1.形态
1.1长翅繁殖蚁 体长(包括翅)13.5-15mm,全身黄褐色。四翅等长,颜色为淡黄色,前胸背板缘向后凹,侧缘与后缘连成半圆形,后缘中央向前方凹入。前翅鳞大于后翅鳞(见彩图17)。每年5-7月停晚时分飞。
1.2兵蚁 体长5-6mm,头部卵圆形,淡黄色;上颚镰刀形,深褐色;有额腺。前胸背板平坦,较头狭窄(见图2-34)。遇敌时,能分泌乳白色蚁酸。
2.习性
食性广泛,木食为主,嗜食芳香的干松木、活樟树。除活松树外,还未发现其它树种不被蛀蚀,苦楝树亦有被蛀空筑巢的。此外,凡含有纤维素、淀粉及糖分较多的物资,都是其蛀蚀对象。塑料、橡胶、铅皮有时也遭到蛀蚀,还蛀蚀人和动物的尸体。
台湾乳白蚁温怕冷、喜暗怕光(但羽化成熟的繁殖蚁在分飞时有强趋旋光性),而抗寒比散白蚁差,一年中蚁蚀活动期约8个月(4-11月)。为使巢体温湿度政党和防御天敌,巢位总是选在避风聚热、阴暗隐蔽处。如果环境改变,巢群会迁移。
长翅繁殖蚁是当年羽化,当年分飞。2-4月为羽化期,5月羽化成熟开始分飞。一个巢群有多次分飞,群体间始飞期不一,结束也有先后,一般在七月上旬分飞完。分飞时间多在闷热的傍晚7时左右,气温在20℃-30℃之间。因外界环境影响,也有提前或推迟几小时分飞的。
(2) 黄、黑胸散白蚁[R.flauiceps(Oshima),R.chinensis Snyder]
1.形态
1.1长翅繁殖蚁 体长(连翅)8-10mm。黄胸散白蚁体色棕褐,翅黑灰色,前胸背板深黄色。黑胸散白蚁头、胸皆黑色,腹部颜色较淡,触角和翅黑褐色。
1.2兵蚁 体长5.3-5.8mm,头长方形,从侧面看,黄胸散白蚁额区突起,浅黄色。黑胸散白蚁额区平坦色较深。上颚均黑褐色,军刀形。
1.习性
食性比较广泛,以木食为主,对木材的选择不如家白蚁严格。凡是含纤维质的如棉麻织品、竹器、纸张等都是其蛀食物件,尤其嗜食低洼潮湿处的木料。
危害方式一般是由低到高,往往是先从地枕、地脚枋、梯脚、门框脚、柱脚、煤槽等底部蛀蚀起,逐步向上发展。活树或树茎则多是从根部皮层向内蛀入,再往上部蔓延。黄胸散白蚁危害到楼层的比较少见。黑胸散白蚁则有危害到木梁、并在梁上筑巢的,这种情况见于楼层经常潮湿处。
黄胸散白蚁在先年9-10月即已羽化成熟。成熟前,双翅由灰白色逐渐变为黑褐色,成熟后聚集一处,并不活动。待次年2月第一次升温时,温度在17℃-20℃的晴天开始分飞,分飞时间在午后1-3时许。由于每个群体居环境温度有差异,各群体分飞期不一致,同一群体的长翅繁殖蚁羽化成熟有先后,所以有多次分飞,分飞期要延续到4月结束。也有未经分飞,分飞期要延续到4月结束。也有未经分飞,在被蛀物内部脱翅的现象。
黑胸散白蚁的长翅繁殖蚁在当年3-4月羽化成熟,4-5月开始分飞,6月结束。分飞在午后3-5时进行(气温在20℃以上)。
(3) 黑翅土白蚁[O.formosanus,(Skiraki)]
1.分类地位
黑翅土白蚁又名黑翅大白、白蚂蚁,属等翅目白蚁科
2.寄主及危害特点
该虫在市区主要危害樟树、杉木、女贞、水杉、柏、泡桐、枫香、海桐、枸骨等园林绿化植物。危害时修筑泥被和泥线,有时泥被环绕整个树干周围,形成泥套,可高达3米以上;并取食树木的根茎部或在树干上啮食树皮,能从伤口侵入木质部危害引起树木生长不良或枯死。
3.形态
3.1长翅繁殖蚁 体长(连翅)27—29mm,头圆形,复眼,单眼均为椭圆行,背部黑褐色,头、腹棕黄色,前胸背板前宽后窄,中央有一个但灰色的“十”字行,翅膀黑褐色,每年4—6月份分飞。
3.2 兵蚁 体长5—6mm,头卵圆行,深黄色,上颚镰刀形,黑褐色,腹部淡黄色至灰白色。头部有额腺,能分泌黄褐色蚁酸。
4.习性
食性以木食和杂草根为主,蛀食树干、树皮,尤其嗜食含糖分的根、茎,如桉苗、橡胶苗、甘蔗、板栗苗、木薯等,甚至有危害水稻的。
分飞孔每年4-5月出现在地面,呈圆锥形,又称羽化孔突,底径约40-60mm,高30-40mm。在羽化孔突下方地表有半月形分飞孔。孔下25-300mm深处有深层排列的候飞室,距主巢一般为3-8米。分飞孔有集中于一向或多向分布的,一般10多个多的达100个以上。
长翅繁殖蚁在当年2-3月羽化成熟后集居候飞室,通常是在5-6月闷热的傍晚、雷阵雨或大雨后分飞,温度在20℃以上,相对湿度90%左右。
第四节 白蚁的危害
一、白蚁危害的特点
1、隐蔽性
白蚁筑巢于土内、墙内以及木材中。修筑隧道活动隐藏,危害不易使人察觉,一旦发现,损失严重,已无法挽回。真可谓是“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白蚁是建筑物、水库堤坝的大隐患。
2、广泛性
白蚁危害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到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如房屋建筑、交通设施、电讯设备、江河堤围、水库土坝、档案书、纺织品、武器弹药、各种农林植物等,总之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各种用具无不遭受其害。
3、严重性
白蚁的严重性主要是指危害率高,破坏性大;白蚁造成的损失惊人,据资料统计,在建筑方面,长江流域危害率一般是30%-40%;华南地区危害率可上升到50%-70%,广东可高达80%-90%。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3个城市仅房屋白蚁造成的损失,每年约800亿人民币,莫尔丁(Mauldin)认为,每年美国房地产业主因白蚁的损失代价为7.5-15亿美元。
4、易传播和扩散蔓延
白蚁被人引进,由原产地传播到新的国家或地区蔓延危害,已有记录的种类达40多种,单散白蚁属(Reticulitermes)就有4种。
二、白蚁的危害
1、白蚁对房屋建筑的破坏
白蚁危害房屋已经是由来已久了。房屋不论是泥木结构、砖木结构、混凝土结构均可受到白蚁的危害,严重的甚至引起房屋倒塌,人畜伤亡。
2、白蚁对交通设施和电讯设备的破坏
在我国南方,白蚁蛀食埋地塑料电缆的护套层相当普遍,因白蚁造成的通讯故障占总故障的60%多,在广东省最高可以达到80%;白蚁还经常破坏木桥和木电线干,一般来说未经防虫、防腐处理的一般只有4-5年左右,而在广东其寿命也就只有2年左右。白蚁还常蛀蚀铁路枕木、车厢、铁路与枕木之间的垫板。据广州铁路局灭蚁小组调查,南方约有20%-25%的车厢受白蚁危害。轮船、轮渡、木驳船和码头等也受白蚁危害,据广东调查,珠江内河船只受白蚁危害率达54.7%。白蚁对埋在地通信电缆塑料扩套层的蛀蚀占广东省通迅线路总故障率的60%-80%。
3、白蚁对江河堤围和水库土坝的破坏
危害河堤和水库土坝的是土栖白蚁,最主要的是土白蚁,它在堤坝内能筑深2-3米,加坝后的深度4-6米甚至更深,主巢与为数众多呈现卫星状排列、有四通八达蚁道相通的苗圃(副巢)。一旦汛期升高、超越蚁路时,水流便渗入隐藏在堤内的空洞和信道,常常出现险情,情况严重甚至会出现滑坡和垮坝,造成洪水泛滥,带来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